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十大新闻

时间:2022-01-06作者:文章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浏览:1052

一、立德树人,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性开展党支部重组,课程思政取得新进展

学院党委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科学统筹、多点发力,持续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方法,以“教工+学生”模式创新基层党支部重组;创新性开展“行走的党课”党性教育实践,组织学院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部分教师赴井冈山实地体悟革命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承担廉政风险点体系防控试点工作,形成高质量、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落实课程思政“十百千”工程,刘海波老师《模式识别》课程入选2021年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名单

、突出特色,学院获首批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并新增软件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学科发展进入新层次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院按照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要求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聚焦船海领域大型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组织开展论证、申报等工作,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首批入选的学校总计33所,其中985院校26211院校7此外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有在办专业均进入“双万”专业建设试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信息安全为省级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破解核心能力,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生学习成长发展体系,学风建设取得新业绩

学院学生工作队伍打造科学的“学习系统”,巩固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心理教师、家长协同育人载体,搭建涵盖拔尖引领、行为反馈、后进帮扶、节点测验、早操自习、专题讲解、学习小组、特色三查、慕课统筹、心理指导为重心的十大模块节点,构建良性闭环的学生学习系统,取得数项优异成果。2020级本科生大一上学期、下学期、全年学习成绩均为全校第一,十余门必修课考试单科成绩全校第一,学生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95.36%,位居全校第一,获校2020级本科生“学风建设进步奖”理工类一等奖第一名、校2021年度学风建设项目一等奖等数项荣誉。

四、强化内涵,提升教育改革“三新”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收获“三箭齐发”新态势

学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倾力打造教师教学发展交流平台,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话题、新经验和新成果,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在教师间的深层次共享与交流,实现教育教学和师资质量持续提升。本年度,李伟副教授获评国家级青年人才,刘海波教授获黑龙江省级教学名师奖,张国印教授荣获学校模范教师标兵,刘海波、刘刚、杨悦老师荣获2021年哈工程——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刘海波教授经学校推荐参加2021年度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评选。


五、行为师范,学院姜晓刚教师挥伞降服“猥琐男”,典型事迹树立师者新榜样

202171日,姜晓刚老师在因公返校途中途径工程大学地铁站口,发现一名中年男子猥亵我校女学生,姜老师不惧危险、爱生如子,第一时间出面制止,并凭借一把雨伞制服该男子,将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姜晓刚老师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行践行了“立师德、树师风、铸师魂”的师德风范,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涵义。该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之声4家央级媒体,以及9家省市媒体、几十家门户网站大力报道,荣获“龙江好人”荣誉称号。

六、探索前沿,学院科研团队锚定关键技术深耕细作,高水平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学院科研团队针对传感器部署不足或故障而引发细粒度空气质量预测难题,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多通道注意力模型(MCAM)的静态和动态空间关联显式独立建模方法,有效融合两类信息,突破了高精度细粒度空气质量预测关键技术。此项研究成果被2021年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会议(IJCAI)录用。这是我院教师研究成果首次在CCF A类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该研究依托韩启龙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高复用工业管理软件架构方法与工具”项目开展,此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等时空相关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预测应用。

、勇攀高峰,挖掘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特色做法,创新育人工作迈入新阶段

创新育人“树高峰”逐步展现,年内获超一流竞赛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赛一等奖,一流竞赛大数据挑战赛、服务外包大赛实现了零的突破,连续两年有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金牌入账。CSP计算机能力认证成绩排名全国第七,CCF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大赛(CCSP),学院力压各985高校获得东北赛区第一名。校企合作实践创新及育人工作获得长足进步,历经一年筹备,从百度和哈工程签署“新工科人才培养协议”,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师资培训”项目签署,再到“哈工程-百度菁英班”正式开班,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八、拓展视野,面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需求多点发力,国家工程实验室取得新成果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面向“数字中国”中的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重大需求,以前瞻视野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凭证承载资产、以凭证声明权益、以凭证治理数据、以凭证保障合规”的数据资产凭证解决方案。实验室获得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技术成果“自主可控的凭证链数据采集与系统服务装备”入选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并于20211016日在广州发布了全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数据资产凭证解决方案为解决数据跨领域、跨链地,可发现、可验证、可共享、可交易,有效参与市场交易等问题提供重大技术支撑。

九、跨界交叉,学院积极承担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重大专项实施,探索新工科实训新体系

学院牵头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中船重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工作,该项目获批复投资1亿元。具体任务为新工科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实训体系建设。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能力拓展三个层面,形成具备“体验+培训+咨询”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创新体验中心”,为培养具备工业互联网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跨界融合思维、领导决策和咨询服务素养的新工科人才搭建平台,同时建设具有船海特色的工程实训重点示范应用。

十、多措并举,精心打造学院“一院一品”学术论坛品牌,创建高水平学术交流“3+X”新模式

本年度,学院成功承办首届“工业互联网与智能计算”大会,成功召开了由国家保密学院承办的首届“船舶网络安全”专题研讨会、首届“船舶工业软件”专题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会议,依托三个学院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一院一品”学术交流品牌。此外,学院开展了CCF走进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智慧论坛”、首期“校友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形成“3+X”学术交流新模式。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院汇聚发展合力,促进跨界交流,推进协同创新,收获良好社会反响。